美银行做了什么导致金融市场呈山雨欲来之势?
美国硅谷银行(SVB)及Signature Bank倒闭事件,过去几日为金融市场带来震荡,甚至造成某程度的市场恐慌。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等迅速采取挽救行动保障存户,暂时稳住市场信心,不致出现连锁冲击;然而,危机是否就此解决,事件告一段落呢?
究竟这次金融事故属个别事件?还是不折不扣的系统性风险?若属后者,联储局停止加息,甚至启动减息行动,是否就可化解当前危机呢?
一言以蔽之,硅谷银行倒闭只是冰山一角,往后可能还有更多挤提(bank runs)事件出现。
或许从刊登于2月28日(即硅谷银行“爆雷”个多星期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署理主席Martin Gruenberg就2022年第四季银行业概况(Quarterly Banking Profile)的讲话能找到端倪:
The combination of a high level of longer–term asset maturities and a moderate decline in total deposits underscores the risk that these unrealized losses could become actual losses should banks need to sell securities to meet liquidity needs.
因此,此次紧缩周期中,最终爆发金融危机不会令人感到意外,尤其经历2008年金海啸后多轮的QE,特别是最近的2020年,金融市场兴衰更依赖央行的放水。央行收水,金融生态圈出事是必然的,屡见不鲜。
那么,联储局会否为稳住当前金融局面,停止加息,甚至掉头减息呢?笔者相信机会渺茫。
再者,若然联储局就范,顺应华尔街要求启动减息行动,甚至再执行新一轮的QE,只会引发更严重的金融危机。这点留待下周联储局议息后讨论。
无论如何,硅谷银行倒闭,事件似乎暂时得到解决,但前述巨额未实现亏损,始终是美国银行业一大隐忧和不确定性,尤其美国稍后若陷入经济衰退,情况变得糟糕。
欧洲难置身事外
值得补充的是,当前系统性风险问题不仅局限于美国银行业,欧洲情况也不易置身事外,可能会比美国更恶劣。
正如本栏2月23日分析,过去几年欧洲和日本出现的负息债(“毒债”),随着债息回升,有为数不少的债券按市值计价(mark-to-market)录得巨大亏损,情况有机会比美国银行业更差劲。
君不见瑞信近年股价每况愈下、信贷违约掉期(CDS)屡创新高,欧洲股市银行分类指数近日急跌。由此看来,金融市场大有山雨欲来之势。
作者:吕梓毅,信报投资分析研究部。
标签:银行,美国,联储,硅谷,存户,金融市场,存款,华尔街,之势,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