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明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经济需要“朝三暮四”

新闻资讯 猕猴,群众,狙公,中国经济,发布会,资源,老人,成群,橡树,心意 10-17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估计所有小伙伴都有听过,不过可能都是小时候学的,为了更全面理解,我们再复习一遍。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

为了满足猕猴们的欲望,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很长时间以来,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朝三暮四”都是一个负面词汇,大家都把这个词理解为。养猴人饲养猴子,施以诈术骗猴的故事,现在多用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反复无常,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当我们认真去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读这个故事细节的时候,或许我们会发现,一个组织,一个领导能做好“朝三暮四”就很不容易了。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从这句话可以看到,首先作为“领导”,狙公是很关心“群众”的,同时能够理解“群众”的想法,同时“群众”也都明白“领导”的想法。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大多数组织出现问题,就是上层和基层的脱节,上面不理解下面的想法,下面也不了解上面的想法。想“狙公”这样,能互相理解,是不是很不容易呢。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

从这句话可以看到,为了让 “狙” 过的好,满足 “狙” 的需求, “狙公” 主动的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限制自己的花费。其实很少有组织的高层,愿意限制自己所掌控的资源,把资源分下去,狙公能做到,真就很不容易。而一直到实在环境不好,没粮食了,才开始考虑限制“狙”的花费。而且在限制的时候,还担心“狙”不开心,不接受,尝试考虑方式方法。像这么考虑群众的感受,出台政策又重视方式方法的,是不是很不容易呢?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而这句一直被 “诟病”“朝三暮四” 的分派安排,从某种角度那边,又何尝不是一次很成功的 “预期管理” 呢? “狙公” 一方面及时倾听 “群众” 的呼声,理解 “群众” 的担忧,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了“群众”的要求,做好了 “预期管理”, 最后解决了问题,是不是很不容易的么?

很多时候,明明是付出很多,政策力度已经在能力范围内给到最大,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可能很大的原因,就是缺乏“狙公” “朝三暮四” 的水平吧……


编辑:广州明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标签:猕猴,群众,很不,都是,自己的,成群,资源,想法,效果,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