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下一位总统应制定更正向、不那么被动的对华政策
▲当地时间6月2日,特朗普入驻TikTok,并发布第一条视频,称“这是他的荣幸”。
对华示弱并没有让政客付出预期政治代价。比如,特朗普积极称赞中国、反对封禁TikTok也没有削弱他的公众支持率。保护主义也没有带来预期的政治收益。尽管拜登政府扩大了特朗普时期加征的对华关税,但美国最大的工会之一“卡车司机联盟”(the Teamsters)的领导人还是出席了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
美国政策制定者要以此次权力更迭和公众态度尚未统一为窗口,再次审视和完善自己的各种对华假设,了解中国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以及这些行为对美国的利益是否构成威胁,或者威胁究竟有多大,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举措。
如果美国政策制定者陷入恐惧,贪图政治上的便利,就会陷入二元思维的陷阱,将外交接触等同于绥靖政策,将中国出生但身在美国的个人(或在中国的美国人)等同于诈骗。这种心态是危险的,也是自欺欺人的。在美国,出生在中国或具有华裔血统的人不应被一概视为“第五纵队”(fifth column,即敌方间谍)。美国基于国籍颁布禁令或签证限制,将损害体现“非歧视”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原则的美国理想。
美国应对中国挑战时绝对不能损害美国本该保护的优势和收益。目前,美国公众和政策对话聚焦如何对抗中国,保护美国工人、基础设施、技术和知识产权免受外国威胁。但这种视角淡化了这些表面上为了强化美国国家安全的举措对美国民主、社会和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带来的伤害。所以,无论谁担任下届总统和之后数年的美国领导人,正确处理中国问题对美国的成功至关重要。
标签:美国,中国,中美,政策,制定者,关系,华盛顿,外交,稳定,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