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建奎称论文只愿发Nature和Science,接着就被人当街殴打
近日,贺建奎在外网的自媒体上发布消息,称愿意发表自己两篇关于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论文,但条件是必须发表在 Nature 或 Science 上。他认为这项研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医学突破之一,理应获得在这两本顶刊上发表的殊荣。
头部缝合后的猴子 图片来源:newscientist
对于在尸体上进行手术的伦理问题,任晓平称:哈医大解剖学研究所提供了两具体形相近的新鲜男性遗体,并且获得了伦理专家委员会的批准和患者家属的同意。
理论上,对尸体进行的实验,其实也不必通知到家属。因为遗体捐献后,家属已认可全权交由医院,院方也无需将每次使用的情况通告家属。这一点,在遗体捐献条例中写得很清楚。
尽管如此,外界对任晓平完成的「换头术」仍然质疑重重。世界神经外科协会发表反对声明称:
在人类有能力实现离断脊髓神经完整再生之前,头颅移植不仅在伦理学上不可接受,在科学层面,也毫无意义。从伦理角度讲,任何组织和协会的外科医生,都必须拒绝进行任何对患者无益的手术操作。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也明确表示反对,认为任晓平哪怕是对遗体进行换头也毫无意义,应追究所在单位伦理委员会的责任。他说,头移植在伦理上是不允许发生的,所以也没有在遗体上开展模型实验的必要。
面对汹涌的舆论,原本支持该手术的哈医大迅速叫停了手术的后续研究和报道。
科学游走在伦理的边界
技术无罪。尽管科技的发展催生出全新的可能性,甚至超出常人经验和理解的范畴,但科学技术本质上没有价值偏好,根本上对全人类有益。
与此同时,翻看历史,我们也的确看到科学技术研究中残忍的一面:塔斯基吉梅毒试验、海拉细胞活体注射试验、人体放射性试验、儿童秘密医学试验、人猿杂交实验 …… 更不要说如日本 731 部队那样在战争背景下开展的恐怖人体实验!
对科学来说,伦理必须是一个坚固的镣铐,否则类似事件一定层出不穷。
不过,在某些科学家眼中,伦理道德显然算不得科学研究的「紧箍咒」,于是一个又一个伦理禁忌或道德规范被不断打破。
对于这种个别现象,其实也完全不必恐慌,因为在人类科技史中,科技挑战伦理应算是某种常态,比如日心说的提出,在当时也是一种大大的挑战伦理;再比如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对公民隐私的侵犯 ……
协调科技与伦理是人类进步的恒久命题,伴随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好在人类的科技文明在发展,人类的制度文明也在发展,总能及时纠偏。
可能这就是人类最大的幸运吧?
标签:伦理,基因,编辑,来源,手术,图片,头部,媒体,人类,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