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落的县中与进击的超级中学
从“沉默”的校园走出之后
和衰落的县中相互映照的,是空荡荡的乡村学校。现在农村的小学、初中硬件设施都很好,有崭新的跑道、篮球场,包括食堂、功能室也修建得很好,但是学生越来越少了,尤其是优质生源,都到县城或者更好的地方去了,留下的学生们问题也越来越多。
大部分留在乡镇读书的学生,父母不在身边,是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在管着。学校是不敢管的,这个变化非常明显。比如我两三年前在农村学校调研的时候,有些学校还敢体罚学生,现在都不管了。家长的态度也在转变,过去的时候,家长觉得你学校把我的小孩管好就行,打一下骂一下,只要不打脑袋就没事,现在都宝贝得很。
但我们乡村教育又有特殊性,和城市还不一样。城市的学生家庭介入教育是比较多的,农村没有啊,家长忙着打工赚钱去了,小孩的养成教育是一片空白的,需要学校的介入,老师的管教。
当惩戒措施被抛弃,农村中小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违反校规校纪和社会伦理规范的一些学生,比如严重、经常性校园霸凌的孩子,学校不敢规训。在农村学校的学生管理中,开始盛行“不出事”的官僚主义逻辑,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和整个基层治理中高压维稳有关系,安全和信访问题上“一票否决”,给基层教育管理者和学校带来很大的压力。另外,对于一些校园霸凌的学生,学校也怕这些人做出更出格的事情。我们调查的几所学校,这几年都发生过本校学生集结校外势力对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进行报复的事。有些学生会拿自杀做威胁,学校害怕事情闹大,不得不让步。
在农村,一线老师的待遇和地位都很低,有一位年轻的初中老师在访谈里提到,学生经常跟她开玩笑:“老师,你一个月工资2000块钱不到,我现在出去打工都不止你这点儿工资,你这么负责干嘛?管好自己就行了。”有时候,老师反而处在弱势的一方。有的老师反映,自己在受到学生威胁后,精神上很紧张,生怕在哪个山沟里,树林里或者河道边,突然被揍、被推下河了。
调研的过程里,我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是,现在的学生们好不开心,操场上好安静。我们读书的时候,喜欢踢球,下午5点多下课,到晚上7点左右自习,这中间一个多小时可以踢一场球,出满身大汗。现在的学生每段时间都被分割地很清楚,全是衡水模式,操场上安安静静,下课都没声音。大部分高中从下午下课到晚自习只有20来分钟,吃晚饭都要跑步,基本上没有锻炼、休息的时间。
学校的管理精细化到什么程度呢?一个学生自习课偶尔一抬头、不经意间的一个哈欠,都要被公开点名批评。对于分数的管理更多了,班主任会对每个人进行分析,这个学生连续几次考试,分数都扣在了哪里?为什么丢了这0.5分?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训练。你想想看,这种基本把人规训到比工厂还要严苛的程度,这小孩高考之后,对学习还会有动力吗?
我在大学教书,发现现在学生都在卷绩点。我一直没搞明白,大学你干嘛要做那么整齐的笔记?按理说,到了大学,你要激烈讨论才对,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标准(答案),我们可以有争论嘛。现在都没有的,别说争论,连讨论都没有,学生觉得老师讲的都是真理,我先把笔记做好。当然,这也不能苛责学生,这是整个教育的问题。
我很惊讶的是,去调查的每一个县中,在校长那里“挂上号”的,也就是校长知道的有抑郁症或者其他精神类疾病的学生,每个班都有2、3个。
你问我理想中的县中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就是我们90年代末读高中时那样,那会儿县中很正常——生源结构正常,学生们也有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节奏。该打球打球,该课外阅读就去看小说。那样才能有“正常”的学生。
标签:学生,中学,学校,老师,生源,很难,衡水,尖子生,都是,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