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与“脱钩”较量时,国企民企外企都是“自己人”
2023年全球增速放缓、外需不足,我国外贸运行承压。2024年,中国外贸形势如何?面对所谓“外资正在撤离中国”,我们要如何应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接受“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访谈时表示,从外贸角度看,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我们要发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绿色贸易,各种新的外贸形态,无论对政府、企业还是商会来说,这都是一个新课题。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系列,是观察者网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联合推出的重磅访谈节目,邀请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从房地产、地方债、乡村振兴、金融强国、高质量发展等诸多领域前瞻并建言2024年中国经济,敬请关注。
【访谈/观察者网 王慧 整理/张菁娟、范维 编辑/冯雪、王恺雯】
观察者网:2023年全球增速放缓、外需不足,我国外贸运行压力不小。您如何评价2023年中国外贸的整体表现?对2024年的外贸形势又有什么预判?我们国家需要对哪些可能的挑战做好准备?
张燕生:2023年全球都非常难,WTO(世界贸易组织)的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货物贸易量的增长是2.7%,2023年是0.8%,预测2024年是3.3%。
2023年,我国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11.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为负(-11.4%),但是我国进出口总值超过了41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0.2%,仍保持正增长,尤其是出口保持了0.6%的正增长。在这样的外需形势下,能够取得如此成绩,难能可贵。
我认为,当全球需求好于2023年时,2024年中国的外贸形势会明显好转。实际上这种好转,在2023年11月就开始显现出来,在海运、外贸的数据中都有所体现。
2024年,令人担心的问题有两个:第一,贸易摩擦。2023年,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增长率接近30%。今年我们估计,世界上一些大国很可能针对“新三样”发起双反调查。
第二,贸易“脱钩”。2023年,我国对欧洲 、美国 、日本 、韩国的进出口都是下滑的,尤其是对美国和日本,这很大程度上受地缘政治影响。从中间品贸易的情况看,我们对美日中间品贸易的比重也都是下滑的。
2023年2月25日,湖南娄底,工人在一外贸制鞋企业车间忙碌。
观察者网:2023年,我国吸引外资的规模同比下降,“外资正在撤离中国”成为一些外媒的热门报道话题。我注意到,一方面我国吸引外资增速确实在放缓,但另一方面新设的外资企业数量却在较快增长,部分发达经济体的对华投资力度还在加大,来华考察洽谈的跨国公司还是络绎不绝,表现出对投资中国的极大兴趣。您怎么看待近年来外资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发生的变化?对于2023年我国吸引外资规模的波动,应该怎样看待和分析?
张燕生:2023年11月,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曾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海外投资企业今后1-2年有意扩大业务的地域主要有三个区间:55%-75%的日本企业有意在墨西哥、印度等国扩大业务,具体而言,75%的日本企业计划在印度扩大投资;45%-55%的日本企业计划在“友岸”国家扩大业务,多为发达国家;而有意在泰国、新加坡、中国内地(占27%)、中国香港(占20%)等地扩大业务的日本企业在45%以下。
我看了这么多年数据,这是前所未有的,要引起重视。
过去45年在中国投资的日本企业,现在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包括非经济因素的压力等。不过,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日本企业认为机遇在中国,希望能继续在中国发展,并扩大发展。
当然,这其中也会有一些问题:第一,中国的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变了,比如日本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面临很大的竞争,日本丰田汽车开始寻求同中国企业合作;第二,受到了一些国家长臂管辖的限制,日企反映他们不知道美国的长臂管辖红线在哪,不知道怎么才能够合规,也不知道这种长臂管辖是否会不断改变。因此,一些企业为了安全,就把他们的产业链转移到别的地方去;第三,中国需要改善国内的投资环境,我们应更开放,欢迎日本企业在华扩大投资,扩大发展。
说实话,对于一些日本企业来说,一个车型的改变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而中国可能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技术、产品、管理的转型。这时就需要中国和日本的企业有更多合作和交融,我们学习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精益求精,日本企业学习中国企业的活力、敢为人先,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发展。
观察者网:中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来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资,提振外资在华的发展信心,包括“稳外资24条”;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等等。您怎么看这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您觉得吸引外资的关键是什么?在这方面您有何建言?
张燕生:现在国内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是这些开放特别得好,当世界出现逆全球化趋势时,我国仍高举全球化大旗,单方面扩大开放,这对外资来华投资、增强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种声音是对等,即你给我开多少我就给你开多少。但我国是大国,对方可能是中小国家,我国是一个非常多元的国家,对方可能是比较单一结构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事事讲对等,很多开放的举措就很难落地。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4年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要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这意味着其中既包括与外贸外资相关的直接管理部门,也包括非外贸、非外资的经济管理部门,还包括非经济部门。大家能不能共同稳外资、稳外贸,这是最重要的。
老百姓有一句话叫“打横炮”。有的时候你可以看到稳外资、稳外贸的政策很好,但是一些非外贸外资部门的同志们,他们可能不了解他的政策会对外贸外资产生什么影响。还有一些非经济领域的部门,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的政策会给外贸外资带来什么影响。因此,我认为在外贸外资管理部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以及非经济部门之间建立一个机制,用于政策信息的沟通、共享和评估是很重要的。
此外,华尔街的人经常和我说,中国政府可以在稳外资、稳外贸或者是相关政策出台前,和市场、企业、民众对话,不断调整市场、企业和民众对外贸外资方面的预期。
在我看来,通过这种方式慢慢调预期,慢慢形成共识,等政策出台时,社会已经对这些政策广泛认同,广泛接受,广泛执行,就会使我们出台的稳外资、稳外贸的政策效果更好。
当然,核心问题还是怎么能够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稳外资、稳外贸政策有正确的解读,怎么能够让国内社会各界对稳外资、稳外贸有正确的解读,怎么能够让这些政策落地,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标签:外贸,中国,贸易,日本,外资,美国,我国,观察者,加工贸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