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研究员:李显龙这句话,是对在亚洲搞“小院高墙”式阵营对抗的警惕
“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
随着中国与新加坡宣布实质性完成两国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中新关系进一步加强,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
这些成果,也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为期六天的访华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此前,李显龙到访了广东广州,并在海南参加博鳌亚洲论坛。
启程访华前,李显龙接受央视《高端访谈》节目,就中新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中美关系等议题发表了看法。李显龙的访华之旅有哪些意义,中国与新加坡、东盟国家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新加坡等东盟国家该如何适应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围绕这些问题,观察者网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
【采访/观察者网 郭涵】
观察者网: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此次访华之旅为期6天,期间他一半的时间在广东,参观了当地的科技公司、中新合作开发区以及新加坡在华企业。您如何解读这些细节?
许利平:李显龙这次访华的目的之一,是把中新关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促成双边合作朝高质量方向发展。广东跟新加坡的渊源也比较深,同新加坡的贸易额在各个兄弟省份中是最多的。广州本身去年同新加坡的贸易额达到39亿美元,呈现两位数增长。中新在广州知识城有多年合作,目前发展也面临一个升级阶段,主要是聚焦新能源、生物科技等等高科技产业的合作。李显龙在广东待的比较久,既是希望提升双方围绕这些产业的合作,也提升智慧园等新的项目,可能是未来中新两国间合作提升与突破的重要方向。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
观察者网:前新加坡驻联合国大使马凯硕博士在文章中认为,东南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东盟,后者建立了一个奉行实用主义与包容文化的合作性地区秩序。您觉得东盟在提供促进沟通合作的平台方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许利平:我们通常把东盟视作在区域架构中处于一个中心地位,也尊重它的中心地位,也有人认为东盟实为“小马拉大车”,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是比较成功的。以东盟为核心的这个区域架构在不断推进。正是因为东盟能够不断地升级与主要伙伴国家的关系,2021年与中国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体现了东盟的包容性与实用主义。我觉得这也是他的成功之道。
观察者网:马凯硕博士有一个观点在观网读者中引起热议,即他认为东盟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东盟的弱小,不足以对中美印三个大国构成威胁。但反过来说,这也会导致东盟内部的向心力出现问题。您如何评价这个观点,东盟的弱小对其自身发展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许利平:应该说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个双刃剑。马凯硕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东盟组织结构上的松散,以及貌似不够强大的特点,让他的对话伙伴不至于视东盟为威胁。这也是东盟能够不断与主要对话伙伴和平相处、升级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东盟国家GDP加起来3万亿美元,放在全球各区域经济体作比较,也排的上前六。但是和中美日相比,块头明显太小。
所以说东盟的脆弱与弱小,主要是和大国相对比,实际上在全球的结构中他并不小。这恰好彰显了东盟与大国结成伙伴关系时不构成威胁,所有的大国都在拉拢甚至讨好他,因为东盟建立的这个区域合作平台非常重要。
观察者网: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日前与东盟秘书长高金红会面,表示中方愿意率先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共同捍卫地区安全稳定。您能否简单评价一下这件事的意义,以及东盟方面的态度?
许利平:实际上这个倡议是习主席在2021年底,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30周年特别峰会上提出的,并不是最新的提法。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绝对反对东南亚地区有核化,特别是美英澳集团推动所谓的核潜艇在台海、南海地区肆意宣扬武力的行为,表明了中方的态度。
我觉得这个态度与东南亚国家对和平稳定的普遍渴望是一致的。下一步,应该希望其他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能够有所响应。真正使这个地区能够落实和平稳定,打造成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这不仅对东南亚,对全世界都是一个积极利好的消息。
标签:东盟,新加坡,中国,观察者,大国,关系,李显龙,中新,领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