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明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冯绍雷:俄乌冲突的大背景是全球转型,中国何不更主动地发挥影响?

新闻资讯 乌克兰,战争,俄罗斯,战场,态势,俄方,明斯克协议,共和党,普京,美国,习近平 09-10

3月20日-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

这一消息颇受国际社会关注。毕竟俄乌冲突已持续一年,局势依旧迷茫。地缘政治风险正剧烈冲击着国际秩序,2023年世界局势转向何处、俄乌能否调停等等,是当下全球焦点之一。而此前中国提出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也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2023年2月13日,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上海市欧洲学会、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俄乌冲突与国际局势: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会上部分专家发言稿刊登于《俄罗斯研究》2023年第1期。本文为作者在此次研讨会上的发言,授权观察者网发布。

文/ 冯绍雷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2023年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努力探讨俄乌冲突的新变化,试图探索有利于中国外交战略决策的机会,并且做出了一些预判。笔者在这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俄乌战场的形势有可能限于一个互有攻守、长期胶着的态势。俄罗斯在顿巴斯地区有所推进,特别是围绕着巴赫穆特战场。这是2022年夏季俄罗斯在战场上处于不利态势后的重要转折。俄方不仅开始反攻,而且也酝酿着在2023年春季发动一场大反攻。另一方面,西方达成重要的协议向乌克兰供应先进的重型进攻性武器以及少量的反导系统。这显然会带来战场力量对比此消彼长。俄罗斯官方媒体曾指出,在美欧提供“豹2”坦克和“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背景下,乌克兰和俄罗斯投入战场的重兵器对比是3:1,乌方在欧美支持之下的优势会非常明显。

但是,大量向乌克兰供应重型进攻性武器很难改变双方互有攻守、长期胶着的态势。这些重型武器的供应、人员培训、零件装配均需要时间,而且有许多因素决定着目前这种态势恐怕是长期僵持互有攻守、犬牙交错的态势,双方力量对比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从中长期来看,俄乌冲突态势将更加复杂。西方继续结盟支持乌克兰,而且持续加码对乌的军事援助,在提供坦克后,乌克兰随即索要战机,接下来还可能索要巡航导弹。美国及其盟友对乌克兰的援助持续突破最初的红线:第一,战争仅限于乌克兰境内;第二,北约人员不直接参战;第三,西方仅限于提供武器,而且排除了提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可能性。

但是,作为一场目前局限于乌克兰的地区冲突,如果战局得以延续,俄罗斯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越是持久战、消耗战,俄罗斯的大国潜能越会显示优势。换言之,在西方军备支持下,乌克兰将获得新的战争能力,而俄方随着战场形势胶着乃至陷入消耗战、持久战,大国潜能同样能够显现。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俄乌双方难分胜负,这是第一个判断。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战争有持续升级的危险。俄乌冲突是一场具有全球影响的地缘政治博弈,当前国际社会中多数国家主张不选边,主张和平,不要战争。印度总理莫迪曾当面对普京说过,现在不是打仗的时候。所以,尽管俄乌冲突可能继续升级,同时,前文提到的主观预期、各种趋势可能形成一个相互交织的区间,蕴藏着关键的转机和时机。这个时机很可能转瞬即逝,但事在人为,中国可以把我们反对战争的立场转化为具体有效的行动,为停止战争作努力。

关于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无论是置身事外,还是选边站,均不是有利选择。如果俄乌冲突引发大规模战争,甚至爆发核战争,任何国家、任何人都难逃浩劫。如果俄乌冲突影响俄乌两边的政局,其中俄罗斯政局的变化与中国的关联更为密切。如果俄乌冲突引起俄罗斯国内政治局势变动,亲西方力量未必马上在俄罗斯掌握权力,如果俄方更激进的一派上台,难道这对中国是一件好事吗?

中国是对俄乌两边唯一都还能保持友好关系的大国。俄乌冲突后的重建恐怕也离不开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的介入。中方在冲突后的潜在介入能不能提早转化成为影响战局乃至使战争形势发生变化的因素呢?从技术上看,重要的一步,是把战场同冲突后的政治和谈分开。争取短时间内停战,还是有可能做到的,而疆域的划分、政治权限的重新厘定等则复杂得多,恐怕不是几个月乃至数年能够解决的问题。这就类似于朝鲜战争,先停战,然后准备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进行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领土谈判。

俄乌冲突发生在当下全球转型的复杂背景下,而且全球转型的未来很可能取决于中国人承担更大的历史责任,中国为什么不能在全球转型的过程中,在俄乌冲突这一场关键争端中更主动、更有意识地发挥我们的影响呢?


编辑:广州明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标签:乌克兰,俄罗斯,冲突,美国,战争,中国,明斯克,这一,战场,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