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考公失败,我决定“曲线上岸”
〓 正在上课的孩子们。摄影:林樾
社交网络上,充斥着更多特岗教师们的吐槽,太多人被异地生活折磨着。冯凯印象最深的是,不久前一个河北籍男子说,老婆是2009年的特岗教师,当年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就被安排到下面的乡镇教学,已经在乡下待了14年。这14年来,他的妻子只能在各种假期期间往返于家和几百公里外的学校之间,“(妻子)一直一人在那边,老人和孩子一直跟随着我。”
还有吉林的老师发帖称,自己和丈夫都是特岗老师入编的:“结婚多年一直两地分居,孩子5岁。这又二胎了,不知道能否有相关政策,让我老公调回来。”
看到类似帖子,冯凯知道了自己一时半会儿很难回去了。有时候,他也挺矛盾,既想合同到期后,辞职不要编制了;又舍不得乡下的孩子。和孩子们相处时间久了,他也会想,如果每个乡村教师都想回到城市,这群孩子怎么办?
冯凯非常清楚,很多乡村老师是有教育情怀的,甘于留在乡村讲台。他也想做这样的人,但又被家庭困扰。“想致力于乡村教育的年轻人,是可以选择特岗教师的。”冯凯说,可纯如果粹抱着“曲线入编”的心态,还是要三思,“毕竟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不能半途而废。”
的确不是谁都能在山里熬得住的。
还有两年多才能入编的夏禾,现在最害怕的是学生放学——孩子们一回家,校园里空荡荡的,同事们之间也没有什么走动。乡村的夜晚无比安静,备完课,他有时会给曾经的朋友们打电话。电话那头,朋友们在聚会、喝酒。酒杯碰到一起的声音,在夏禾听起来无比悲凉。
因为异地,他和女朋友分手了。家人给他介绍对象,他经常被问的就是,“啥时候能调回城里?”
“不知道,可能需要很久吧!”夏禾回答。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所涉均为化名)
作者丨林樾 编辑丨雪梨王
标签:教师,乡村,学校,孩子,老师,父亲,的是,都是,乡下,成了